新华网西安8月15日电(记者张斌)当清华美院的录取通知书静静躺在书桌上时,19岁的张子晗没有立刻收拾行囊。她的脚步,先迈向了那个离家仅十五分钟步行路程的地方——她的初中母校,西安市浐灞欧亚中学。她要去郑重地向改变她人生轨迹的老师们道一声“谢谢”。

“没有在浐灞欧亚中学的那段日子,没有被老师们点燃的那簇火苗,我可能找不到今天的路。”站在熟悉的校园,张子晗颇为感慨。
那簇火苗来源于一堂堂课和一群人。张子晗记得有一堂美术课的主题是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。老师没有直接讲解画册,而是先让每个学生拿起画笔,凭想象勾勒出心中“飞天”的飘带。接着,老师才将千年艺术瑰宝与学生们稚嫩的笔触并置。
“他没有评判对错,而是分享自己对敦煌气韵、对美学的理解。”张子晗说,“他不是在教我们‘画得像’,而是在教我们‘看见美’。”
这里的生活远不止画笔。跑操时,看到有同学气喘吁吁落在后面,班主任会默默退到队伍末尾,陪跑、鼓劲;历史和政治老师的办公室里,常常亮灯到很晚,只为把第二天的课堂装点得更饱满;体育课项目更是多样,酣畅淋漓的运动后,是更加专注的学习状态。

老师们以身作则的坚持、鼓励和无处不在的“想办法”,成了张子晗和很多同学日后面对高压学业时的力量源泉。
“高中很辛苦,画室里的日子尤其漫长。”张子晗坦言,有时为了完成一幅满意的作品,她能从天蒙蒙亮画到深夜一两点。“但初中教会我的不只是画画技巧,更是那份源自热爱的坚持和不怕吃苦的韧性。”
张子晗的故事,是该校践行“努力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”办学理念的生动缩影。“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星辰。我们的使命,不是用一个模子去塑造,而是点燃属于他们自己的那束光。”西安市浐灞欧亚中学校长黄凌谈起学校的育人哲学。
从课堂上的“心动设计”,到课后服务的“私人订制”,再到整合校内外资源带学生“开眼看世界”……“我们教育教学的核心在于发现不同、尊重差异、点燃兴趣、塑造品格。在入口处,给每个孩子平等的机会;在出口处,助他们带着独特的才华和坚韧的心志,自由飞翔。”黄凌说。
十五分钟的步行距离,丈量着家与校的物理空间。但对张子晗和她的同学们而言,这段路的意义远不止于此。它连接着一段被“看见”、被“点燃”的成长岁月。
当教育真正贴近生命的本真,尊重个体的差异,这“家门口”的咫尺之近,便成了无数个孩子“向光而行”的坚实起点,孕育着他们飞向星辰大海的无限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