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2020年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来,西安市碑林区始终围着群众需求转、跟着群众喜好走,把文明实践阵地建在群众家门口,把服务送到群众手心里,用“接地气”得实惠、最便捷的举措让文明新风在街巷院落里扎根、在百姓生活中生长。
阵地“沉下去”,文明触手可及
“以前觉得文明实践站是‘专门办事的地方’,现在逛公园、遛广场,随时都能参与活动。”家住文艺路街道的李师傅,每周都会去环城公园的“流动文明实践点”下棋、听宣讲。碑林区顺着群众的生活轨迹“布点”,让文明实践从“室内”走向“户外”,从“固定”变成“流动”。
该区先把1个区级中心、8个街道实践所、105个社区实践站的“基本盘”扎稳,11 个阵地还成了省、市示范单位。在此基础上,又把阵地往群众常去的地方“延”:纪念馆里设红色宣讲点,图书馆里开读书分享会,就连小区院里、广场角落,都成了“微实践点”。
同时,该区还注重线上阵地建设。融媒体平台每月发布“文明实践菜单”,群众点开就能看“下周有啥活动”。“不用出门就能学技能,咱老年人也能跟上时髦!”退休教师张阿姨笑着说。
服务“对胃口”,群众当主角
“之前社区搞书法课,我家娃不爱去;后来问我们想要啥,我说能不能开个机器人兴趣班,没想到真办成了!”提到社区的“点单服务”,家长刘先生竖起大拇指。
社区网格员走街串巷问需求,把“要义诊”“想学法”“需维修”记下来;实践中心根据需求,派给对应的志愿团队;服务完还会回访,问群众“满不满意”。张家村街道实践所的“童心筑梦”夏令营,帮助20多个双职工家庭解决了孩子假期无人看护、学业辅导难等问题。
志愿者队伍也“接地气”。陕西好人李鑫每周一给环卫工人免费理发,24年从未间断;张小蔚的劳模服务队,帮居民修水电、查安全隐患,累计服务50多万小时;“雷锋车队” 免费接送考生、80岁以上老人......这些“身边好人”带头干,同时也带动越来越多居民自发加入志愿者队伍。
品牌“活起来”,文明成习惯
“每月5号‘文明集市’,我都来凑热闹:能给免费修家电,还能领文明手册,有时候还能看皮影戏!”住在东关南街的赵大爷,是“文明集市”的老常客。碑林区推进文明实践活动,聚焦打造“有口皆碑 聚爱成林”品牌项目,让文明实践融入日常、根植人心。
“一刻钟文明实践圈”通过整合文明单位、各类好人模范、优质品牌项目等资源,常态化开展科普、文艺文化、义诊义剪等惠民活动,同时积极探索“一刻钟”微宣讲、微服务模式,既让群众实现“出门就能享服务”,又以“短平快”的方式解决群众“急难愁盼”小事。
今天的碑林,无论是街头巷尾的志愿红,还是院落里的欢声笑语,都飘着文明实践“烟火气”。碑林区相关负责人表示,未来,碑林区将继续围着群众转、带着大家干,让文明实践嵌进民生需求,让文明新风成为涵养城市气质、推动区域文明向上的持久力量。(高乔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