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心研咖啡店。(受访者供图)
清晨的西安,薄雾还未散尽。心研咖啡店的听障咖啡师孙娜已在调试咖啡机,这个为听障伙伴搭建的就业空间里,手语交流的指尖跃动着期待;心羽爱心家园的走廊上,常向阳正为去医院的患儿分装早餐,保温袋上贴着“加油小勇士”的贴纸;“日行一善粥屋”的后厨,志愿者忙着分装热粥,保温桶旁码放着给环卫工人准备的馒头……
在西安的街头巷尾,散落着许多这样的“宝藏小店”。它们没有醒目的宣传标语,却用最朴素的日常,为需要的人撑起一片温暖天地。
暖胃暖心
藏在烟火里的爱心暗号
人生跌宕起伏,难免遇到困境。这个时候,一碗热乎的餐食,是最直接的善意。
“如果您在西安遇到困难,没有收入,您尽管进店告诉工作人员来份‘6号餐’,吃好直接走就可以,不必客气!因为西安是一座温暖有爱的城市……”2020年4月起,彭家正汤总店太元路直营店推出善举:一碗胡辣汤、一个白吉饼组成暖意融融的“6号餐”。
“‘6号餐’不在菜单上,而是一个‘暗号’,就想让受助者不丢尊严,更加体面。”彭家正汤创始人彭成根说,“6”寓意“顺”,他希望每个在困境中的人都能顺利渡关。如今,彭家正汤在西安的10家门店全部提供“6号餐”,他告诉记者,常有人匿名留下红包传递善意,让这份温暖形成“吾道不孤”的闭环。
位于劳动公园东门的“日行一善粥屋”,也在用默默坚守诠释温情。
2018年6月,爱心企业家陈笑创办了这个粥屋,除春节外,每天5时至7时30分,粥屋为环卫工人、孤寡老人、残疾人等提供热粥、烩菜、馒头。志愿者凌晨3点便开始备餐,只为让需要帮助的人能吃上一顿热乎的早餐。
7年来,粥屋的早餐从未缺席,累计服务超40万人次,成了街头不变的温暖约定。
临时的家
重疾儿童的“避风港”
如果说热乎的餐食是果腹的暖意,与西安市儿童医院一街之隔的心羽爱心家园,就是2500多个重疾患儿家庭的“避风港”。
2017年,志愿者常向阳见外地患儿家庭在医院附近焦急地找住处,便牵头筹集社会捐赠,搭建起这个“临时家庭”。如今,心羽爱心家园不仅为患儿家庭提供住宿,还设立“小白课堂”——孩子们跟着志愿者唱儿歌、画画、写字。
2024年8月,西安市儿童医院经开院区旁的“鸿瑞心羽小家”启用,患儿们有了新家,院子里的木槿花丛和小菜园成了孩子们病痛外的“小欢喜”。
如今,常向阳牵头建了5个“心羽家园病友互助”微信群,2000多位家长每天在群里交流、互相打气。常向阳说,她希望帮大家少走弯路、少花冤枉钱。
截至目前,2500多个困难家庭在心羽爱心家园歇过脚,就像“鸿瑞心羽小家”院子里那丛木槿花,总能朝着光的方向,慢慢生长。
善意不打烊
市井里的温暖日常
曲江金辉环球中心4楼的“爱在魔方”美容美发店,推子声与剪刀声里,藏着理发师李浩十几年的坚守。
每天上午9点半至11点半,65岁以上老人、环卫工人、残疾人、智力障碍儿童都能在这里享受免费理发服务。2004年,刚入行的李浩见一些老人因20元理发费犹豫,便提议“65岁以上老人剪发收5元”。2007年,李浩自己开店后,也没停下做公益的脚步。
“真正让我坚持的,是顾客理完发对着镜子微笑的瞬间。”李浩说。为不让“免费”变“凑合”,团队坚持流程不打折:清洗、剪发、吹干至少40分钟。自2009年起,李浩还定期带工具去陕西省肿瘤医院为重症患者义务理发。如今,“爱在魔方美容美发”在西安有21家分店,团队已为近3万人次提供免费理发服务。
位于碑林区南二环东段的德海牛肉面馆,自开业至今温暖着环卫工的每一个清晨。
2020年装修时,面馆老板满振峰见环卫工人顺手清理店门口的垃圾,便在开业之际就贴出“环卫工人免费吃面”告示。每天凌晨4点,他就到店吊足4个小时牛骨汤,确保环卫工能喝上热汤。免费牛肉面与付费顾客分量分毫不差:筋道面条浸在琥珀色汤底,铺着薄切牛肉,撒上翠绿蒜苗,天冷时还多加两勺汤。
如今,每天至少有30位环卫工来这里围坐吃面,拉家常与吸溜面条的声响成了店里温馨的背景音。
就业灯塔
残障群体的“成长之门”
不止授人以鱼,还要授人以渔,一些公益小店悄悄为残障群体搭建着融入社会的桥梁,让他们能以一己之力生存。
位于莲湖区汉城北路的心青年水站,是陕西慧灵机构为心智障碍青年打造的“就业驿站”。“对他们来说,搬水不难,难的是沟通和应对突发情况。”就业辅导员崔明明说,心青年水站不是简单的“体力岗位”,而是一套为“心青年”量身定制的“能力培养体系”。
24岁的心智障碍青年林心放存在智力发育迟缓情况,与人交际困难,如今,他在水站里成长为每天设5个闹钟准时到岗、手提40斤水桶爬楼梯还能准确记住客户需求的“送水一哥”。
陕西慧灵机构负责人王秀梅介绍,西安已有3家心青年水站,服务范围从1公里扩至5公里,老客户感慨“过去觉得他们需要照顾,现在见他们礼貌送水、热心指路,偏见慢慢消了”。越来越多的“心青年”靠双手在这里挣得了尊严。
在西安有四家分店的心研咖啡店,则是听障人士的“创业天地”。
推门而入,烘焙咖啡的焦香里,听障咖啡师用手语交流,店内备有扫码点餐牌和手写板,以保障咖啡师与顾客沟通顺畅。
创始人孙宇2019年参与听障咖啡师培训时,被学员“比教材还细致的手绘咖啡图谱”打动,便萌生了帮他们开店的想法。2020年,孙宇先带学员摆摊试手,同年10月组队参加西安国际咖啡文化艺术节,年底,通过众筹,心研咖啡首店在高新区正式开业,“心研”二字寓意“无声世界,用心研磨好咖啡”。
如今,4家分店的咖啡师均持专业证书,调制咖啡水平不输同行,但听障人士练习拉花、烘焙等程序时,往往要比常人多付出几倍努力。凤城九路店的听障咖啡师孙娜曾是全职妈妈,她用手语说:“做咖啡让我更自信,我不想被刻板印象定义。”
在孙宇的努力下,听障咖啡师培训项目也持续稳步推进。截至目前,已开展13期培训班,超500位残障人士参加,其中40至50位在咖啡行业就业或者创业。大家还约定,将咖啡店20%的收入用于听障人士后续培训。孙宇说:“希望更多听障人士走出家门,靠手艺实现社会价值。”
双向奔赴
让善意在古城流转
这些“宝藏小店”,是西安众多小店中的生动切片。在这座浸润着烟火气的古城里,还有更多不事张扬的小店藏在街巷深处——可能是为常年新就业群体提供歇脚处的便利店,可能是为老人提供免费午餐的餐馆,它们从未刻意宣传,却以各自的方式默默书写着善意。
这些传递善意的小店并不是“孤军奋战”,社会各界的守护让爱意形成了双向流动的暖流。
“6号餐”的故事被网友传播后,许多人特意到店打卡,用实际消费为这份善意“埋单”;餐馆也顺势推出环卫工免费早餐、新就业群体优惠套餐,让爱心形成良性循环;“日行一善粥屋”凝聚着1000余名固定志愿者,每天10人轮值打饭、熬粥,外地网友寄来的食材包裹从未间断;心羽爱心家园不仅有爱心企业捐赠的加宽木床、电磁炉,还有上百位志愿者陪伴患儿参与“城市地标体验”活动,让病痛中的孩子感受丝路欢乐世界的绚烂。
此外,网商银行公益小店联盟的支持成为重要力量:为西安44家公益小店送去物资支持,还在2023年10月点亮首份西安公益小店城市地图,屏幕上跳动的光点渐渐覆盖市区,让分散的善意有了清晰的坐标。
在西安市委网信办指导下,网商银行公益小店联盟主办的“西安温度 公益有你”网络公益活动启动后,更多热心企业和个人主动加入:爱心企业为公益小店送去空调、冰箱、抽油烟机等设备,解决小店经营难题;针对店主采买需求发放电动车充电券;还有企业拿出电梯广告资源,刊登小店海报故事提升知名度。
更令人动容的是那些自发形成的帮扶场景:德善爱心共享厨房3年间为近4万组病患家庭带去温暖,好心人捐来的米面油堆满储物间,陌生志愿者主动帮忙切菜做饭,这里的烟火气成了最治愈的慰藉。在众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,为老人提供免费午餐的“和乐之家”已坚持运行了6年。谈起自己对这里的帮助时,志愿者任文学却说:“我只是做些打饭、提水、发餐具等举手之劳的事。”
为了让这份温暖被更多人看见,社会各界持续为善意“加码”。
小店的故事陆续登上大融城、金辉环球广场等9大商圈户外大屏,以及15000辆出租车顶广告和3000辆公交车移动电视屏幕,让全城都能感受到这份善意的温度。
“做那束光,哪怕是一束微弱的光,在你无助的时候,为你把心照亮……”秦乐队为这些公益小店创作的歌曲《做那束光》在街头传唱。
当晨光再次掠过明城墙,粥屋的热气、咖啡店的拉花、理发店里的笑意依然在街巷间漫开。这些公益小店的善意从不是孤影,而是早已融进古城的烟火肌理,与晨钟暮鼓相和,成为西安最动人的底色——温柔绵长,从未褪色。(记者 雷杰)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