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华每日电讯作者:孙正好 吴鸿波
临近正午,我们来到了德善爱心厨房。这个被很多人唤作“抗癌厨房”的地方静悄悄的,室内几乎可以用一尘不染来形容:呈“U”字形分布的16个灶台上,炒锅倒扣,砧板横立,菜刀、汤勺、调料盒各归其位;与灶台对称的另一半空间中,大到高高摞起的米袋,小到摆放齐整的鸡蛋,一切井然有序,似乎都在屏息凝神中等待忙碌的正午时分。
很快,“抗癌厨房”的“管家”徐亚君忙着淘米、蒸饭,窗台下的电饭锅里,开始冒着热气,渐渐飘出大米的清香。不久,锁安莉,一位来自陕西安康的肿瘤患者的家属,提着蔬菜进来了。登记完毕后,她熟练地打开冰箱,拿出待解冻的肉,走到厨房最里面靠左的灶台前,放平砧板,将倒扣的炒锅翻过来,打开了水龙头……
“抗癌厨房”的正午时分开始了!
一
锁安莉今天要做三道菜:清炒土豆丝、清炒小白菜与冬瓜焖鸡腿,菜品简单却富有营养,丈夫也爱吃。2023年,她的丈夫被查出患有舌癌,迄今已历经25次化疗、32次放疗。最近,因为治疗需要,她和丈夫再次住进了位于西安市雁塔区的陕西省肿瘤医院。
“我们结婚39年了,感情也比较好。他很有毅力,一直在积极抗癌。”锁安莉一边切菜,一边回忆近两年来的点点滴滴。丈夫刚生病那会儿,她专门租房做饭,每个月租金2000块钱,时间久了,经济上吃不消。从病友口中,锁安莉得知医院对面有个爱心厨房,不仅能免费做饭,还免费提供米、面、油等。如今锁安莉已是“抗癌厨房”的常客。
“抗癌厨房”地处西安市雁塔区雁塔西路,正对面是陕西省肿瘤医院,斜对面则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,两院每天数以万计的病患及家属多来自西北五省(区),而到德善爱心厨房中做饭的人,很多又来自农村,家庭收入有限。
当锁安莉开始点火翻炒时,更多的病患家属顶着烈日来到这里。水流声、切菜声、油炸声此起彼伏。砧板之上,闪现着豆腐的嫩白、莴笋的青绿、彩椒的鲜红。热气腾腾中,蒜香中舞动着酱香,葱香中跳跃着鱼香……
采访中,面对镜头,很多病患家属悄悄藏起了长久萦绕在心头的忧愁,转而以更乐观的微笑回答着我们的提问。来自甘肃的一名中年汉子正在做一锅烩麻食——将土豆丁与西红柿翻炒后倒入滚烫的开水,待麻食煮熟后调味,再撒上切碎的青菜。他说,挣钱不容易,在这里能省一分是一分。
每个来“抗癌厨房”做饭的病患家属,都能一一列举出这里带给他们的实实在在的好处。按一天两顿饭算,相比去外面买,在这里平均每天能省30块钱;自己做的饭菜,味道清淡、吃着健康,饭菜可口了,病人心情更舒畅;更重要的还有一点,趁着做饭的功夫,大伙聚在一起,聊聊天,鼓鼓劲,也算是共渡难关了。
二
当大伙的饭菜陆陆续续出锅时,“抗癌厨房”的负责人许凯来了。他很忙,当天上午一直忙着整理资料,下午还得坐车赶去甘肃定西做助农直播,只能抽出午饭时间接受采访。忙什么呢?按许凯的话说,他得使劲挣钱,因为厨房每年的综合成本要50万元,想长久地做下去,作为主心骨的他,得顶住。
第一次认识许凯,并非源于“抗癌厨房”。2020年7月,在西安市蓝田县的大山里,我们记录了许凯和他的朋友们免费为农村老人拍照的故事。十年间,他们为300多位老人留下了人生中异常珍贵的微笑瞬间。至于后来为什么做“抗癌厨房”,许凯坦言,因为创业挣了点钱。“这世上还有很多人因为治病而发愁,我想力所能及地帮帮他们。”
“刚开始营业时,考虑到成本,我们是收费的。2023年,有位来自甘肃张掖的老太太,经常来这里做饭。有一天,按规定应该收她3块钱,但当时老人身上只有2块5毛钱。我们同意后,她把仅有的这点钱放下后离开了。”许凯说,“当时我坐在厨房门口的长沙发上,看到老人一边抹眼泪,一边往医院走。从那时起,我就决定不收费了。”
时节已过立秋,但气温仍然很高。烈日当空,将厨房门口的留言板照得发亮,斑驳的汉字记录着许多病患家属的肺腑之言。“很多在西安长期住院的外地人,真的很需要这个厨房,患者家属在一起也可以互相鼓励、安慰。加油,许凯;加油,所有人。”
“爱出者爱返,福来者福往。”留言板上的知心话,见证着成立4年多来,“抗癌厨房”中爱与温暖的传递。在许凯的记忆中,给他鞠躬或塞钱以表感谢的人太多了。“印象很深的是,曾经有两位西安郊区的老人,一位70多岁,一位80多岁,一路坐着公交车,送来了2桶洗洁精、4提卫生纸和12个钢丝球,她们还要给我300块钱,我推了半天才拒绝掉。”
三
正午时分,厨房的“管家”徐亚君也忙个不停。从蒸饭、取面到为来者登记、菜品归置等,她都得一一打理。“每天平均有40个家庭来这里做饭,我就是打下手,承包所有的杂活,确保大家都能好好地做顿饭。”
“相比于外面打工,这里确实挣钱少一点,但很有意义。”这位57岁的中年女子家在陕西泾阳,她一直用“有意义”强调这份工作的价值。朴实而不善言辞的她,用一个通俗的词语来阐释这份意义——积德行善。
因为肿瘤患者多,来此上班的两年多时间里,徐亚君和很多家属一起经历着离别的伤悲或治愈的喜悦。“有时候,几乎每天来做饭的人突然就不来了,后来才得知病人已经离世了。”
时间刚过12点半,“抗癌厨房”的门口,人突然多了起来,一问才知是来了几个做志愿服务的高中生。“上一次,我们上午9点就来了,在这里待了8个小时,帮着扫地、拖地,还擦洗了油烟机。”志愿者郁嘉喆说。
坐在厨房门口的板凳上,孩子们静静地等待着,阳光洒在他们稚嫩而充满朝气的脸上,让这座充满温情的“抗癌厨房”增添了更多希望。很快,当病患家属们提着饭菜陆续离开后,他们跟着徐亚君,擦灶台的擦灶台,扛东西的扛东西……
在孩子们热烈而明媚的忙碌中,呈“U”字形分布的16个灶台上,炒锅倒扣,砧板横立,菜刀、汤勺、调料盒逐渐各归其位。正午过后,这个被很多人唤作“抗癌厨房”的地方,再次变得静悄悄的,一切井然有序,室内几乎可以用一尘不染来形容。


